历史渊源
冰淇淋是冷冻食品发展而来的。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国王就叫奴隶们夏天从高山上采集冰雪,用于冷冻水果、蜂蜜和果汁。国王常常在夏天用这些冷冻食品来招待宠臣和国外使者。
有研究人员却认为冰淇淋起源于中国。早在1000多年前,封建王侯为了消暑,让人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時开采出大量硝石,并且在一个偶然的機会发现硝石溶于凉水的時候会吸收大量的热,甚至可以让水结冰。从此人们不用储藏冰块就可以在夏天制冰了。此時有了专门在夏天卖冰的商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冻食品的花样多起来了。商人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种冷冻食品被认为是原始的冰淇淋。
1848年,科学家发明了手摇式搅冻機,使得人们可在家中自制冰淇淋。当時人们将冰淇淋的混合原料加到较小的不锈钢容器中,然后将其放入一个木桶中。将冰倒入木桶,让冰块均匀地在不锈钢容器四周分布,然后过两分钟,转动手摇冷冻器,让冰淇淋原料彻底冷却,然后在冰中加盐,让冰淇淋冻结。
炼乳和固体乳的开发,加上均质機、巴斯德杀菌和搅冻機的发明刺激了早期冰淇淋工业的发展。在冰淇淋工业的发展中,最重大的进步为1925年连续搅冻機的发明。
选购建议
以往抽查中不合格产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微生物指标超标,部分产品的理化指标(如脂肪含量、膨胀率等)不符合标准要求,铅含量超标,添加剂超标等。选购建议:
7招教你选购冰淇淋:
1.冰淇淋的原料和工艺有時差别很大,消费者在选购時首先要看包装上是否标注生产厂家。
2.冰淇淋是否完好地储放在-18℃以下的冷冻柜中。
3.外包装是否完好,有否渗透或缺损,否则会造成微生物等的二次污染。
4.产品的有效期是否在预计食用的日期之内等。
5.选购冷饮莫贪“色”花花绿绿的冰糕色泽越鲜艳,意味着添加的色素越多,选购時应尽可能敬而远之。
6.最后要看一看产品的形状是否有变化,若变了形,则有可能是产品在运输或贮存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致使产品融化后再次冷冻所致,这也极可能造成微生物的繁殖而超标,且口感也会变差。
7.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時首先选择名牌大企业的产品,因其质量有保证。
制作方法
做法【一】 | |
材料 | 冰淇淋粉、牛奶、纯净水 |
第1步 | 量取好材料。 |
第2步 | 准备好工具。 |
第3步 | 混合搅拌制无颗粒。 |
第4步 | 发酵15分钟到30分钟左右。 |
第5步 | 将液体倒入機子。 |
第6步 | 倒满覆盖过入口。 |
第7步 | 耐心等待致100%。 |
第8步 | 挤出成型。 |
第9步 | 吃土摇摇奶昔。 |
第10步 | 还可以任意淋上自己喜欢吃的果酱。 |
做法一详细步骤 » | |
做法【二】 | |
材料 | 鸡蛋、淡奶油、牛奶、白糖 |
第1步 | 准备好所有原材料 |
第2步 | 我这是做的双份,所以料都是双倍的。蛋清蛋黄分离 |
第3步 | 蛋黄里面添加白糖,搅拌均匀。 |
第4步 | 牛奶在奶锅里加热 |
第5步 | 将加热后的牛奶缓缓倒入蛋黄液中,放凉备用。 |
第6步 | 淡奶油打发至有硬尖。 |
第7步 | 分3-4次倒入蛋黄液中,拌匀。 |
第8步 | 蛋清也打发至有尖,倒入蛋黄液中,搅拌均匀。 |
第9步 | 装入容器中,每隔一个小時,搅打一次,大概3-4次。 |
第10步 | 如图,奶香味足,细腻,炎炎夏日自己DIY吧,不要给孩子吃满是添加剂的东东啦 |
做法[二]详细图解 » | |
做法【三】 | |
材料 | 牛奶、猕猴桃、淀粉、糖 |
第1步 | 淀粉用凉白开化开。 |
第2步 | 猕猴桃打成糊状,我家只有一个猕猴桃,所以我加了點果珍粉,不停搅拌。 |
第3步 | 牛奶淀粉糊凉透,我把锅放在冷水里,使它快速降温,猕猴桃糊倒入凉透的牛奶糊里。搅拌均匀,放冰箱冷冻室2——3小時。 |
第4步 | 冰冻的糊取出,周围已接硬冰,中间相对软點,用打蛋器不停搅拌,(忙着搅拌,又没拍照片)。把搅拌好的冰糊儿再放入冰箱冷冻,每隔一小時拿出来用搅拌器搅拌,注意碗深點好,防止搅拌器打的到处飞溅。搅拌3——4次后,美味的冰淇淋做好了。 |
做法三详细步骤 » | |
做法【四】 | |
材料 | 鸡蛋黄、牛奶、巧克力酱汁、白糖、调味料等 |
第1步 | 把蛋黄和蛋清分开 |
第2步 | 蛋黄中加白糖和牛奶喜欢甜的多加點还可以加巧克力酱 |
第3步 | 到入平底锅中加热不断搅合 |
第4步 | 到入容器内晚上搅合3次放入冰箱 |
第5步 | 第二天中午拿出去吃 |
做法四详细步骤 » | |
做法【五】 | |
材料 | 鸡蛋黄、牛奶、白糖、调味料等 |
第1步 | 准备好食材。 |
第2步 | 把白糖和蛋黄放在一起,用打蛋機打发,成这个模样。 |
第3步 | 把牛奶倒入锅中,煮至微开。 |
第4步 | 将煮好的牛奶用勺子慢慢舀入打好的蛋液中,边倒边搅拌。(注,不能把牛奶一下子都倒进去)。 |
第5步 | 将搅拌好的蛋奶液倒回锅中,煮至微沸关火晾凉。 |
第6步 | 把晾凉的蛋奶液放进冰箱冷冻,隔两小時就搅拌一下。成形后,放入自己喜欢的水果即可。 |
做法[五]详细图解 » | |
做法【六】 | |
材料 | 蛋黄、牛奶、调味料等 |
第1步 | 小火将牛奶加热至沸腾,关火盖盖焖十分钟。 |
第2步 | 在大碗里放入蛋黄和砂糖。 |
第3步 | 快速搅打至糊状。 |
第4步 | 将焖好的牛奶慢慢少量的加入到蛋糊里,另一只手持打蛋器快速搅拌,避免高温牛奶使蛋糊变成蛋花儿。 |
第5步 | 混合牛奶与蛋糊后,再倒入锅中小火加热,要不停刮底搅拌避免糊底,煮至勺裹上奶糊后,划出痕迹不会消失,关火。 |
第6步 | 淡奶油打至勉强可以流动的状态。这里有點打过了,打成了油水分离状了,本想放弃,但觉得扔了怪浪费就接着做了最后觉得味道还是挺不错的。 |
第7步 | 把锅中放凉后的蛋奶糊与其混合。 |
第8步 | 盖上保鲜膜放冰箱冷冻,每个2小時取出搅拌一下,2-3次搅拌即可 |
做法[六]详细图解 » | |
做法【七】 | |
材料 | 冰淇淋粉、牛奶、炼奶、奶油、调味料等 |
第1步 | 准备好材料。 |
第2步 | 把牛奶倒进不锈钢容器里,倒进冰淇淋粉、炼奶和奶油,一起倒进有搅拌功能的機器里(手动搅拌也行),直到出现泡沫,再倒进不锈钢容器里。 |
第3步 | 在常温下放置20分钟,随后放进冰箱的冷藏室里。 |
第4步 | 每半个小時拿出来搅拌一次,搅拌四次,然后再冷藏室里冷藏几个小時,就可以吃了。 |
做法[七]详细图解 » |
关于冰淇淋的谣言
【谣言】
炎炎夏日已经到来,冰淇淋开始热销。香甜的口感、冰爽的味道,让不少人对它爱不释手。不管是在小孩子还是成年人当中,都有一大批冰淇淋的“死忠饭”。但是,受到广泛欢迎的冰淇淋也在经受谣言攻击。网上盛传:冰淇淋之所以越来越难融化,是因为其添加了二十余种添加剂。而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于是冰淇淋成为大家心中的垃圾食品。
【谣言粉碎機】
上述谣言可以简单概括为:冰淇淋越不易化,添加剂越多,对人体伤害越大。实际上,三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据北京晨报报道,食品安全与营养专家阮光锋称,添加剂过多确实会对人的健康有所影响,但冰淇淋不易融化不代表添加剂更多,不能将三者混为一谈。
冰淇淋的“抗融性”
一到夏天,我们总会格外担心停电。大多数人是对高温难以忍受,但总有一些脑洞大开的朋友担心:停电了,那超市里的冰淇淋和雪糕怎么办啊。实际上,生产商们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作为只能在冷冻环境中存活的食品,它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用“抗融性”这一指标来衡量冰淇淋抗融化的能力。
所谓抗融性,是指冰淇淋对室温的耐受程度。但冰淇淋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系,因此其抗融性也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抗融性成为冰淇淋行业长期的研究课题。
添加剂之于抗融性:充分但不必要
我们常吃冰淇淋,但很少关注冰淇淋的成分。如果仔细去看任何一款冰淇淋,它的基本组成原料大致包含:水、乳、蛋、甜原料、油脂和其他食品添加剂。其中稳定剂是亲水性的胶体物质,可以有效提高粘度和膨胀度;乳化剂能改善稳定性和保型性,增加室温下冰淇淋的耐热性。可以看出,使用添加剂确实能够增强冰淇淋的抗融性。
但在这一条件之下,我们必须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添加剂难道越多越好吗。事实并非如此。据东方早报报道,添加剂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还要考虑工艺条件及成本等因素。二是添加剂是增强抗融性的因素吗。答案是:并不是。据国际在线报道,日本一家名为“海藻食品研究所”的公司日前推出了一种在常温下可以保持一小時不融化的冰淇淋。它靠的可不是添加剂,而是一种很常见的成分——豆渣。
由此可见,冰淇淋不易融化并不一定是添加剂“搞的鬼”,而且,并非所有冰淇淋都会倾向于使用更多添加剂。在市场上销售的冰淇淋大多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因此不必太担心添加剂过多对健康的影响。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 冰淇淋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167 千卡 |
蛋白质 | 3.4 g |
脂肪 | 6.4 g |
胆固醇 | 18 mg |
脂肪酸 | 6 g |
饱和脂肪酸 | 4.6 g |
多不饱和脂肪酸 | 0.2 g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1.4 g |
水分 | 66 g |
碳水化合物 | 23.9 g |
灰分 | 0.7 g |
αe | 0.1 mg |
钠 | 75 mg |
镁 | 14 mg |
磷 | 100 mg |
钾 | 140 mg |
钙 | 110 mg |
锰 | 0.01 mg |
铁 | 0.1 mg |
锌 | 0.3 mg |
维生素a | 21 μ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03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14 mg |
烟酸(烟酰胺) | 0.1 mg |
泛酸 | 0.43 mg |
维生素b6 | 0.02 mg |
维生素b12 | 0.3 μg |
维生素d | 0.1 μg |
维生素e | 0.1 mg |
维生素k | 1 μ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