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菜谱大全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散文作品

菜品概述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着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充盈全文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分别是对美的憧憬与对黑暗现实的失望。文章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時创作的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首次发表于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荷塘月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高中教材课本的必选篇目,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

做菜菜网为大家免费整理收集17种荷塘月色的制作方法。

荷塘月色cover-2
荷塘月色cover-3
荷塘月色cover-4
荷塘月色cover-5

作品原文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⑴,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⑵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⑶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⑷的是田田⑸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點缀着些白花,有袅娜⑹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時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時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⑺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⑼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⑽,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點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⑾人的眼。这時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⑿,荡舟心许;鷁首⒀徐回,兼传羽杯⒁;棹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⒃,迁延顾步⒄;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⒅。

可见当時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作品注释

⑴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次子。

⑵蓊(wěng)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⑶踱(duó):慢慢地走。

⑷弥望:满眼。弥,满。

⑸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⑹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⑺脉(mò)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⑻风致:美的姿态。

⑼梵婀玲:小提琴(violin)的音译。

⑽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⑾渴睡:也写作“瞌睡”。

⑿妖童媛(yuàn)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妖,艳丽。媛,美女。

⒀鷁(yì)首: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⒁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⒂棹(zhào):船桨。

⒃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⒄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⒅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制作方法

做法【一】
材料青鱼、青豆、藕、蛋清、淀粉、花雕酒、芦笋、铜钱草
第1步青鱼肉加入花雕酒腌制10分钟
第2步鱼肉和蛋清放入搅拌機,打成泥
第3步鱼泥捞出,加入淀粉,捏出筋后,倒入小碗内铺平,嵌入青豆,隔水蒸10分钟
第4步鱼骨和藕焯水后熬汤,芦笋煮熟后榨汁,取3-4勺绿汁,倒入鱼汤内
第5步用藕做底盘,用牙签固定蒸熟的鱼泥,最后用铜钱草装饰。
做法【二】
材料番茄、莲藕、白糖、食盐、斑斓香精
第1步莲藕去皮洗净
第2步切簿片
第3步加入少许食盐和2小勺白糖
第4步拌匀腌制30分钟变软出水
第5步碗中加入:3小勺白糖、斑斓香精和适量凉开水
第6步拌匀后放入腌制好的藕片
第7步加盖入冰箱浸泡一夜,中途可上下翻面几次着色更均匀
第8步削一个番茄皮做一朵番茄花
第9步放至盘中點缀装饰:万绿丛中一點红
做法【三】
材料鱼丸、菠菜、虾米、调味料等
第1步将菠菜去根,洗净,放入沸水中焯去草酸,捞出后挤出水分,切段。
第2步锅里放入适量水。
第3步冷水放入鱼丸,因为这些鱼丸是为了让鱼丸的香味浸入汤里。
第4步放入虾米,增加底料的海鲜味。
第5步放入酱油。
第6步放入十三香。
第7步放入盐。
第8步煮至鱼丸熟透发软,证明味道已经差不多散到汤里了
第9步放入味精提鲜,将汤底倒入火锅中。
做法【四】
材料荷兰豆、莲藕、黑木耳、胡萝卜、花生油、生粉、盐、砂糖、蚝油、料酒
第1步准备好食材,木耳提前浸泡,莲藕、胡萝卜切薄片,荷兰豆去蒂。这些食材都用热水焯一下,并控干水份备用
第2步锅里放油,热锅,倒入胡萝卜和莲藕片
第3步倒入木耳,翻炒几下
第4步加入盐和糖
第5步倒入料酒,蚝油,快炒
第6步加入荷兰豆,快炒几下
第7步倒入水淀粉
第8步翻炒几下
第9步盛盘
做法【五】
材料菠菜、面粉、鸡蛋、胡萝卜、玉米面
第1步菠菜洗净
第2步水烧开,放入少许盐,焯水
第3步取出后晾凉
第4步打成泥状,我掺了一點點土豆,吃不出味道的
第5步加入少许玉米面,加入面粉,放入盐,搅拌均匀
第6步放入平底锅中煎成圆形,为了保持表面的绿色,就不翻面了,用小火煎熟就可以了
第7步装盘,胡萝卜用模具压出小鱼形状
第8步鸡蛋煎好,放在菠菜饼上,用芝麻點缀成小鱼的眼睛
做法【六】
材料洋葱、豆腐、鸡蛋、青豆、小番茄、油、水、盐、生粉、胡椒粉
第1步所需食材准备就绪。
第2步豆腐改刀成花瓣状。
第3步洋葱划八等分,不能切段,只取最外两层。
第4步开水锅关火虚蒸一分钟,注意一定不能开火,洋葱变软不美观。
第5步平底锅入油,花瓣豆腐煎至两面金黄盛出。
第6步煎豆腐粒备用(改刀花瓣后的边角料)。
第7步盛出备用,青豆焯水,鸡蛋打散。
第8步锅中入水倒入蛋液,水炒蛋更健康。
第9步鸡蛋成块后加入豆腐粒。
第10步加盐调味即可。
第11步摆盘如图。
第12步小番茄一分为二依次摆入。
第13步鸡蛋豆腐粒入“荷花碗”撒上青豆。
第14步另起锅入水勾芡(生粉,胡椒粉,盐)。
第15步起泡泡就OK啦。
第16步淋在菜上即可。
第17步家常美味,请您品鉴。
第18步成品图。
做法【七】
材料莲藕、胡萝卜、荷兰豆、大蒜头、盐巴
第1步切好三种主料,记得把莲藕片冲洗干净,尽量不留太多淀粉质,然后开水锅最开始把莲藕片放进去煮约2-3分钟,接着放胡萝卜片约一分钟,最后放荷兰豆片
第2步开锅后把浮在上面的荷兰豆先捞起来,接着把莲藕片和胡萝卜片也捞起来,过凉水,然后沥干
第3步最好把荷兰豆分开装,炒的時候最后放荷兰豆能保证颜色翠绿
第4步锅中热油,拍入大蒜,放盐,倒入藕片胡萝卜片翻炒3分钟左右
第5步接着倒入荷兰豆片,继续翻炒
第6步尝咸淡,一直大火翻炒
第7步装盘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1925年暑假后,北京清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俞平伯推荐朱自清为该校教授。8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時的他单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10月20日,朱自清在《语丝》第48期中发表诗作《我的南方》,表达对南方的怀念。“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飞扬!”此時距离他北大毕业,正好五年。1927年1月,朱自清接着北来,住在清华园西院,从此定居北京。该年7月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在其《忆佩弦》一文中指出“1927年,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時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時,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陈竹隐认为,朱自清当時之所以创作此文,是因为大革命失败产生的“惶惶然”,进而导致朱自清内心的不平静。屈毓秀在其《试论朱自清和他的创作》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观點:“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以后,文化统一战线内部开始分化……此外,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场暴风雨后则表现了苦闷和彷徨,朱自清就是这样……所以,在大時代面前,他感到歧路上的彷徨,觉得自己是‘一张烂纸,一张枯叶’,幻想‘超然’。超然的道路走不通,又寄望于‘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

作品鉴赏

思想内容

《荷塘月色》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头一段为第一部分,第二、三两段为第二部分,第四、五、六三段为第三部分,最后四段为第四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作者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時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赞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结。平時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读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情之间的过渡。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背着手踱着”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内心剖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像”、“像”这样修饰语,说明这种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从以后的行文中可知这当然也只能是不堪现实一击的淡淡地喜悦。尽管如此,由于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个自由人”的感觉。只是这样一种感觉的获得,就能使作者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惬意的心声,足见这样一个小天地对困扰于人事中的作者来说,是多么难求的境界。这句话,细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绪。从作者苦涩的微笑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痛楚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

第三部分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點點白花。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娇羞,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缕缕清香”,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难的。但作者以歌声设比,用時断時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把听觉和嗅觉两种感觉沟通起来,这种移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实在可以传神。在这番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镜头里。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这种细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见。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作者继续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第四部分为文章结尾。从单纯的写景写开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艺术特色

构思奇巧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中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點”,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點”。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點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點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画面感强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景物描绘精雕细刻,细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點。

首先,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重點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重點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其次,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听觉(“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嗅觉(“清香”等)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再次,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378字仅比喻就有11处,另有拟人2处,通感2处,以及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隽永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一是朴素美。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他一向追求“谈话风”的语言境界,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等,都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二是凝练美。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写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點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胧,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一个“浮”字,用的绝妙之极。

三是音乐美。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在《荷塘月色》中,共运用了“日日”“渐渐”等叠词25个26次(“淡淡”重复了一次),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時“袅娜”“仿佛”“斑驳”“均匀”“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四是修辞美。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语言的一大特點。经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他的比喻,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发前人所未发,但又在情理之中,贴切自然。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赋予荷叶动态的美,极为生动,又极为贴切。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點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時比喻“白花”,分别突出苍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另外,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感受,可闻而不可听,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時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宁静的气氛,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

名家评价

正面评价

现代作家、诗人张白山《漫谈〈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诵一時的作品,听说到现在也还有一些青年人喜欢读它,这大抵由它是抒情的散文,写景很美,满贮着诗意的缘故。”

现代文学研究家何以聪《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荷塘月色》则以‘一路行去’为行文线索,从小路到荷塘到伫立顾思到神往凝想,形成鲜明的空间顺序,使各层情节得到步步深化,使内心感受得到充分展示,加上一首一尾,自然呼应,都显示出结构布局上的严谨精美,为细节的描写和简练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复杂情绪。同時,从各篇的布局中都可以看出,有些部分精炼,有些部分松动,精炼和松动互相配合,互相调剂,做到疏密相间,呼吸自如,更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结构上严谨精美特色的高度表现。”“《荷塘月色》中‘一路行来,伫立凝想’这条线索,描绘着小路、荷塘,叶、花、香、动、月、树、雾、山、色彩是多种的,情态和角度也各各不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蛙声蝉声的对衬,酣眠小睡的比喻,情境也交融在这个‘淡’字上;而这种集中烘托出来的‘淡’字韵味,正好跟作品内容‘偷来的片刻逍遥’的情态丝丝入扣,吻合无间,所以能收到巨大的感染效果。”

现代文学研究家吴周文《谈〈荷塘月色〉》:“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

负面评价

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朱佩弦先生》:“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有點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

现代文学理论家唐弢《晦庵书话朱自清》:“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點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

现代作家、诗人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盛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惟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荷塘月色成品实拍

荷塘月色成品图1荷塘月色成品图2荷塘月色成品图3
声明:荷塘月色的制作步骤及图片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本菜品中出现的内容(不限文字/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查属实后将会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道菜:红枣糕

下一道菜:炝拌金针菇

菜品导读 ▽

概述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制作方法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名家评价
作者简介
成品实拍
做法大全

©做菜菜 ZuoCaiCai.COM 教你做一手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