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简介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時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時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時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時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時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時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制作方法
做法【一】 | |
材料 | 糯米、腱花肉、盐、老抽、蚝油、生抽 |
第1步 | 糯米清洗干净,加入老抽适量,搅拌均匀,老抽增加糯米醇厚的香味,还起到上色的作用。 |
第2步 | 腱花肉3斤,切成大块肉块,放入盐、生抽、老抽、蚝油,提前放入冰箱腌制2天,以便入味。 |
第3步 | 在流溪河摘的芦苇叶清洗干净,放入冰箱冷冻,可增加芦苇叶的韧性。包粽子之前从冰箱拿出解冻,清净备用。 |
第4步 | 把芦苇叶窝成三角锥形。 |
第5步 | 在底部放入少量糯米,再放入腌制好的腱花肉。 |
第6步 | 在腱花肉顶部再放入适量糯米。 |
第7步 | 把芦苇叶封在锥形的顶部。 |
第8步 | 用绳子捆扎好芦苇叶,形成四个角。 |
第9步 | 包好粽子若干个。 |
第10步 | 冷水下锅,水开后煮一个半小時即可。 |
第11步 | 煮好的粽子捞出,剥开粽叶。 |
第12步 | 糯米带着芦苇叶的清香和肉香,腱花肉咸香,里面有大大的腱花肉才是最美味! |
做法一详细步骤 » | |
做法【二】 | |
材料 | 五花肉、糯米、粽叶、马连草、盐、料酒、酱油、糖、生姜粉、胡椒粉、食用碱面 |
第1步 | 糯米提前一晚泡好控水,加入少许食用碱面和盐拌匀 |
第2步 | 五花肉提前一晚腌好。先把五花肉切成大厚片,腌的時候加入盐、料酒、糖、酱油、生姜粉、胡椒粉抓匀后盖保鲜膜,冰箱冷藏腌制入味 |
第3步 | 粽叶和马连草泡软后,马连草放在开水里烫一下,粽叶多清洗几遍 |
第4步 | 包粽子。取一片粽叶,顶部硬的茎剪掉一點,光面朝上,卷成圆锥状 |
第5步 | 放入米,中间放入五花肉 |
第6步 | 再放入米,压实,左手大拇指压住两边 |
第7步 | 右手把上边的叶子和尾部压下来用马连草绑好即可。绑的時候尽量往上绑。 |
第8步 | 这个是杂豆花生红枣棕,用棉线绑的,也不错。 |
第9步 | 粽子随包随码到高压锅里,一定要一个挤一个,尖部朝上(煮的時候不易漏米)。码好后,加入水,水量没过粽子,高压锅调到难熟档,压制1个小時,压好后别急着开盖,焖到微凉即可 |
第10步 | 捞出来的粽子,可以吃了 |
第11步 | 成品图! |
第12步 | 成品图!! |
做法[二]详细图解 » | |
做法【三】 | |
材料 | 猪肉、糯米、小粽叶、马莲、调味料等 |
第1步 | 糯米洗净,用水泡两三小時,之后,捞出糯米放入适量酱油和盐拌匀。 |
第2步 | 肉切1厘米见方块儿,加盐、酱油、白胡椒、生抽等味两三小時。 |
第3步 | 粽叶和马莲洗净,用热水泡约30分钟。 |
第4步 | 粽叶剪掉尖尖的头。 |
第5步 | 把一头对过来,做成漏斗状。 |
第6步 | 先加一部分米,放入肉块,依个人喜好,放适量肉。 |
第7步 | 把米加满。 |
第8步 | 上面的粽叶折过来,缠绕,然后用马莲绑紧。 |
第9步 | 放入压力锅,加水盖过粽子,选择豆和蹄筋档。 |
第10步 | 出锅,可以食用了,看看还不错吧。 |
第11步 | 上图的粽子是亭亭玉立,再换个姿势,嘿嘿…… |
第12步 | 接下来看看内涵吧。 |
做法三详细步骤 » | |
做法【四】 | |
材料 | 糯米、五花肉、绿豆、黑油豆、老抽、生抽、料酒、白砂糖、精盐、味极鲜、五香粉、姜粉 |
第1步 | 将糯米与绿豆,黑油豆分别泡发。提前一天泡哦。 |
第2步 | 将五花肉切成两公分左右的扁条状,加入1/3辅料拌匀,放冰箱冷藏一晚,可以充分入味。 |
第3步 | 提前1~2小時沥干水分,加入剩下的2/3辅料搅拌均匀,让米粒充分吸收佐料。 |
第4步 | 粽叶用开水煮软,洗干净。 |
第5步 | 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开始包粽子了。首先如图将粽叶尾部折成漏斗状。底部一定要严实。 |
第6步 | 给底部放一點米填充一下,然后放一块腌好的肉。 |
第7步 | 接下来可以按自己喜好来,填米装肉再填米。 |
第8步 | 装好后如图将叶片顺着两侧朝下对折,形成三角状。再沿着同一个方向缠绕。 |
第9步 | 缠上棉线,粽子就大功告成啦!放在电压力锅内加入没过粽子的水,按杂粮粥。等跳到保温后不要急着开盖,再保温3小時。 |
第10步 | 大功告成,出锅。 |
第11步 | 可以满足的品尝自己做的粽子喽。 |
做法四详细步骤 » | |
做法【五】 | |
材料 | 糯米、肉、料酒、盐、糖、生抽、老抽、蚝油 |
第1步 | 粽叶,煮开几分钟至有韧性;肉切大块,煮事会回缩变小;米浸泡一晚上。 |
第2步 | 肉,加入耗油,盐,糖,料酒,生抽,老抽,拌均匀。 |
第3步 | 泡好的米,沥干水分,加入,生抽,老抽,盐,糖,拌均匀。 |
第4步 | 开始包,一层米,一层肉,再一层米,用叶子包裹严实,用棉绳捆结实。 |
第5步 | 包好的粽子入锅,加水没过粽子,小火煮约三小時,至水快收干,关火焖两小時。 |
第6步 | 成品,结实饱满,香气四溢。 |
做法[五]详细图解 » |
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點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此为流传最广的传说,少数地区仍有其他说法。
粽子沿革
春秋時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時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時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各地粽子
泉州肉粽
肉粽是泉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以独有的风味,享誉海内外。清末民国期间,市区有个“肉粽银”,肉粽最为出名,还有市区浮桥头观音亭的许牛制的肉粽,顾客满座。端午节時泉州家家户户备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节吃肉粽、赛龙舟是泉州传统的风俗。泉州肉粽富有引人品尝的魅力。肉粽以香菇、虾米、芋头粒、栗子、猪肉(或鸡肉)、糯米等为原料。制作時先把糯米浸后晾干,拌上卤汤、葱头油,放在锅里炒得又干又松,再与红烧猪肉、生栗子搅拌均匀,用竹叶包好煮烂。肉粽要趁热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酱、蒜茸、红辣酱等调料,更是美味可口。
肉粽
原属泉州府。烧肉粽具有香甜嫩滑,油润不腻,精工细作等特點。后者从1940年开始经营,肉粽生意兴隆,许多食客宁愿多跑路,也要光顾“好清香”。有些华侨和港客,吃过或者听说“好清香”的肉粽,就用“红漆篮”装着,坐飞機带到海外去,让海外的亲友共尝唐山家乡的佳點。肉粽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富有引人品尝的吸引力。肉粽要趁热吃,否则味道大减,因此称烧肉粽,名符其实。多以香菇、虾米、栗子、猪肉、糯米为原料,包好后的粽子要等开水煮沸時鲜粽才下锅烹烧,吃時配上沙茶酱、蒜蓉、红辣酱、调味酱油、芫荽等,真是美味可口。
广东肉粽
广东肉粽称为咸肉粽,形状有金字塔形、条形、三角锥形等,主要用糯米、五花肉和绿豆,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调配为馅,口味咸鲜香,风味更佳。从地域上分,广东粽子又包括肇庆裹蒸粽、台山粽、东莞道滘粽、中山芦兜粽、潮汕双烹粽球、湛江蛤蒌粽。
浙江肉粽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栗子、蛋黄肉粽等品种。嘉兴粽子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米要上等白糯米,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鲜美,肥而不腻。许多海内外朋友皆因品尝过嘉兴粽子后,方知浙江嘉兴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