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品种
丰润棋子烧饼
丰润棋子烧饼是河北唐山特产,冀东名吃,因状如小鼓、个似棋子而得名,据考证已有至少五百年历史。“丰润棋子烧饼”已成功申请为“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贡品”“燕赵老字号”“河北老字号”,并入选“唐山市最值得吃的小吃”之一。东台烧饼
东台烧饼产于江苏省东台市,东台烧饼包括龙虎斗烧饼、斜角烧饼、糖烧饼、酥儿饼、蹲门大饼等。其中龙虎斗烧饼最具代表性。龙虎斗烧饼表面金黄酥脆,关键是其馅心既有白糖(甜味)又有大葱(咸味);从其口味上讲,甜与咸本来是相冲的,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矛盾体,在通过口腔時,产生一种味觉上的冲撞,即所谓“斗”。而且东台的烧饼用的是老酵,所以味道很香,饼皮层次分明。馅料口味很讲究,咸甜适中,称之为“龙虎斗”。传统老面烧饼
温县古面坊传统烧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面點之一,历史无法考证,烧饼使用的是农村常用老面,又名肥面、酵面起发,起发后再次接面再次起发,起发后就可以揪剂子,然后把剂子反复揉,把剂子揉的光滑后,再把剂子分出三分之一沾香料油(食用油、花椒粉、食用盐配制),大剂子擀开把沾香料油的小剂子包在大剂子里面,然后用刀开花,把开花的剂子研心。好了就可以上炉烤制了大约20分钟就可以出炉了,出炉后用白糖熬制的糖浆表面刷一层面,撒一层炒制的芝麻就可以了。结婚前订婚、小孩子报喜送烧饼作为點心,古面坊的烧饼纯手工制作,劲道有嚼头,好吃的不得了。长泾烧饼
长泾烧饼是江苏江阴长泾的美食,溯其源,长泾烧饼的大致成型始于清朝,已经有三百年。烧饼的外壳是面粉发酵再包以油酥,用擀面杖卷出层次,馅是一半荠菜一半豆沙,面上撒上芝麻,放入烤箱一烤,在春节期间远远就能闻到烧饼的香味。荠菜的季节性也导致烧饼也就春节期间有的供应,长泾人走亲访友也都会带上两笼烧饼。缙云烧饼
缙云烧饼是浙江缙云县有名的传统小吃。用梅干菜和夹心肉在炭炉内壁上烤出来的,所以具有锅里做出来的饼所没有的独特香味。
主辅料:面粉、夹心肉、梅干菜、面娘(已经发酵的面粉);
调味料:食盐、饴糖、芝麻少许
成菜特點:色泽金黄,酥香、生糯。
咸、甜酥烧饼
咸、甜酥烧饼关键在于烧饼的酥。它制作時是用1斤油 和2斤面,加盐或白糖做成油酥面,然后用白面按8:1的比例,加上发面,加水和成皮面,然后再用皮面包油酥面,包好后揪成小剂,揉成小桃形,粘上麻仁按扁,形状或圆或方均可,入炉烤熟。放盐的就是咸酥烧饼,放糖的就是甜酥烧饼,它们共同的特點是利口,咸酥或甜酥。
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制作方法:
先用白面加少量小苏打,用水和面成面团,取面团一块,搓长条,揪小剂,成饺子皮状,包上豆馅(一般豆馅重量要超过面团重量,如17.5克的皮,要包进37克豆馅),将口捏紧按扁成烧饼,烧饼四周沾些水粘上麻仁,麻仁要密而匀,然后放入烤箱,因高温馅儿膨胀,从烧饼边自然开裂一个小口,吐出豆馅。
千层烧饼
1,首先要用温水和面,面要和的软一些.可以拿一双筷子搅动干面粉,边搅边徐徐地加入水(这样和成的面才能比较松软),当搅的没有干面的時候再用手揉成软面团,面和好后放在温暖处醒10分钟。
2,将醒后的面团揉好,再擀成长方形薄片,再在长方形薄片上刷油,后卷起成长条下成二或三个剂子,把每个剂子由两头拧挤起来,用手按扁,擀成圆型饼丕。
3,平底锅放油烧热,后放入一饼丕(注意一定要用中火,慢慢烙制),待到一面鼓起后翻面刷油,再烙另一面,待两面都刷油饼烙制金黄色時即可出锅。
4,锅放油,依次烙制另外的饼丕。
特點:
酥脆好吃,层次分明。
烧饼的热量:
湖沟烧饼
关于湖沟烧饼的传说
楚汉传说: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送来烧饼的大婶,因为紧张,烧饼未完全送到骑马将士的手中,掉落在地上,摔成好几块。于是这烧饼还有另一名字'马蹄酥'。虽然是乡野间的普通的饼子,但做法却很考究。用当地雨水充沛收下来的小麦,头磨出来最精细的面粉,为得是做出来的面有弹性,色好。将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涂上油放置一钟头待用。选用上好的驴油,加葱花,盐花,拌成辅料。驴油可增加饼子的酥性。猪油和驴油近似,后来因稀少驴油被猪油代替,将小面团擀成椭圆行,卷上猪油膏后,擀成椭圆,撒上当地产的白芝麻,贴在特制的本地特地烧制的烤炉,2分钟就可以新鲜出炉了。这饼子外酥内软,层数很多,技术好的师傅能做出30多层。对着阳光看都是透亮的。这样看,饼子完全是件艺术品了。好看味道也好。咬一口,满口留香,配上我们当地的大碗湖沟油茶,才算真正到了湖沟。黄粱美梦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大户人家的女儿生了一种怪病,突然有一天厌起食来,吃什么都没有胃口,而且一见到饭菜就感到恶心。看到日渐憔悴的女儿,财主心急如焚,于是就贴出告示,说谁要能只好他女儿的病,他愿意给20两银子。结果来了很多医生,都没有只好。于是他只好再四处张贴告示,并把酬金从20两增加到50两、100两,最后一直到一半家产,还是没能只好。后来来了一个放牛的穷小伙,愿意一试,条件是他要娶这个大小姐为妻,因为他对小姐仰慕以久,而且还没有妻子。开始的時候财主自然不会答应,直到几天后女儿一次又一次晕倒,他才狠下心来,答应了这一的要求。于是这个青年就做了很多这样的烧饼,治好了小姐的病,并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手艺获得了小姐的芳心。后来财主反悔了,这个青年就和小姐私奔出来,逃到了湖沟,世世代代做起烧饼的生意来。而且随着生意的不断做大,过年过节的時候,他们总是会在做烧饼的闲暇,顺便做些其他的汤面来接济穷人,这就是以后闻名遐迩的湖沟烧饼和湖沟油茶了。
吃法
而吃“湖沟烧饼”要配合地道的油茶才更有味道。当然油茶不是茶,没有茶叶。它是湖沟的另一种著名小吃,用面筋、千张、花生、黑芝麻、和其他各种配料烧制而成的一种汤水。面筋要用面粉在反复捏搓而成,拳头大小的一块面筋大概要用几十盆水,揉搓一个多小時才行,千张要碎而粘,花生要香而不焦,芝麻要黑。以前小的時候,每次赶集总要缠着大人喝上几碗,油茶在湖沟和烧饼一样只有早上才会有。不过也许是觉得在露天的街头喝这种东西太不卫生了,所以每次去的時候每次光顾的人都再逐渐减少,但是很多本地孩子和老湖沟一如既往的早上品油茶。虽然如此,这种美味的油茶还是涨到了一元钱一碗。如果再配上一块钱两个的烧饼或者油盍子,那就确实太好了。
参考资料:百度图片搜索-湖沟烧饼
传承
说起湖沟烧饼,人们不能不想到烧饼的传人——黄开年老师傅。老黄是湖沟街上人,年幼家贫,靠卖烧饼为生,其父黄景月擅长烧饼手艺。老黄十多岁時,就和其二弟黄开体在集上卖烧饼,因家境贫苦,大雪天仍赤脚沿街叫卖。父亲去世后,黄开年继承父业,制作烧饼出卖。由于他刻苦钻研,技术日益精巧,生意越做越好。1955年,黄开年参加合作商店,专门制做烧饼供应市场。
黄开年因故回家,生活无着落,只好重操旧业,并收徒传艺。1982年,固镇县委食堂调他去专做烧饼,数月后便辞工回家。老黄先后收徒五人,固镇、宿县、湖沟等地经营烧饼,因技术较高,生意十分兴旺。晚年黄开年孤单一人,无儿无女,境况很是艰辛。1986年6月,黄开年因病去世,终年68岁。黄开年老师傅与世长辞了,但他却把精巧的技艺流传下来,成为湖沟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口味
鲁南地区烧饼
鲁南地区,尤其是滕州市以及周边县市的烧饼,是一种采用独特工艺制作的烧饼。首先是制作工具非常特别,制作鲁南地区的烧饼使用得是砖炉。砖炉高2米以上,在砖炉的顶端和中间部分采用两块圆形厚铁板,两块厚铁板中间是空的,上下之间的距离在50cm左右。下方厚铁板的下面便是炉膛,使用木炭或者无烟煤加热下方厚铁板,用下方厚铁板的温度使其上方空间均匀受热。其次,制作烧饼的原料只有小麦粉和水,在做烧饼之前先把面和好,和做馒头的程序相同,然后把一块拳头大小的面团放在表面光滑的圆盘上,用手掌来回按压,使其厚度适中,大小适中。然后,把只做好的面饼(直径约30cm)放到专用的扫帚(使用脱粒后的高粱穗制成)上,再把面饼使劲贴到上方的厚铁板上。正常情况下,三分钟以后,一个又薄又圆的烧饼就制成了。
建德烧饼
又名严州酥饼,原名严州干菜烧饼,又称建德干菜烧饼,是建德传统的名點小吃,集松、酥、脆于一体,清香扑鼻。严州酥饼以上等面粉用不同温度的水和素油拌和,择肥膘肉与上等干菜拌匀为馅,在外面涂抹一层糖汁和油,以黑白芝麻撒粘,在特制的烧饼炉中用炭火烤熟。饼形小巧饱满,呈蟹黄色,芝麻撒面,和馅多壳薄。传统的严州酥饼以梅城镇“方顺和”烧饼店所产最为著称。一般除论只出售外,又以十只包为一筒,扎上红帖供应,成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备受欢迎。民国十八年(1929年),此饼作为建德特产参加“西湖博览会”,在橱中展出一个月后取出,既未变硬也不发轫,且清香如初,被评为第一名,并授予大红旗一面,以示表彰。相传唐朝开国元勋“九千岁”程咬金从小以做烧饼为生,在兵荒马乱岁月流落到严州府(今建德梅城)开烧饼店,有一天他多做了两炉烧饼,当天没卖完,晚上把烧饼重新放入炉内以文火烘烤,没想到经重烤的烧饼肉油渗入饼皮,吃起来更酥更香,倍受人们喜爱。自此,他就采用此法做烧饼,许多店家也争相仿效。由于这种烧饼既香又酥,又出产在严州府地,遂以严州命名。现严州酥饼在梅城镇、新安江市区等各大饭店均有制作,交通便捷。 现建德市多数城镇均仍制作销售,保持原有风格,较受消费者欢迎。油酥烧饼
蒙城薛家烧饼重量约为一两的面粉经过和 面、醒面、掂面等工序做成“死面团”,然后拉成约三寸宽、1.5米长的“面皮”,抹上调配后的猪油,叠成20 多层的烧饼坯,经过上炉、烘烤等工序,一块透明流油、香气四溢的蒙城薛家烧饼成型了。再经做饼师傅用火剪在烧饼上适度地一挑,那块
吊炉烧饼
将面粉和成面团,加碱水,揉匀。将棉谈擀 成长方形薄片,抹芝麻酱,卷成圆桶形,揪小剂子。用手摁成圆皮,另揪一个小面球,蘸上油,放在圆皮上包好,团成桃,揪去收口处的面头,再摁压成一寸五分的圆饼。蘸上芝麻,放入吊炉烘烤至微黄色,即可食用。面茶是朝阳面茶是冬天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用小米加工成的细面熬成稀糊状粥,内加少量的碱面和精盐。食用時把面茶盛在碗里,上面淋上少许芝麻酱,再撒满一层油炸的黄米面颗粒形脆果,既暖身果腹又香脆可口。黄桥烧饼
产于苏北黄桥镇,它之所以出名,与著名的黄桥战役是 紧 密相连的。在陈毅、粟裕等直接指挥下的黄桥战役打响后,黄桥镇12农磨坊,60只烧饼炉,日夜赶做烧饼。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時隔30余年之后,即 1975年5月,粟裕将军重返黄桥,黄桥人民仍用黄桥烧饼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烧饼,激动地勉励大家说:“从黄桥烧饼我们看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我们要继续发挥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古代烧饼,制用精细。据《随国食单》载称,烧饼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黄桥烧饼吸取了古代烧饼制作法,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这一传统特色,已从一般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大路品种,发展到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桔饼、桂花、细沙等十多个不同馅的精美品种。黄桥烧饼,或咸或甜,咸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虾米、香料等作馅心。烧饼出炉,色呈蟹壳红,不焦不糊不生。1983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特食品”。肉末小烧饼
清代宫廷菜是满人从关外带进的食俗与鲁菜结合的结果。本来北京的饮食没有什么特色,明朝都城移到北京時,宫廷中的厨师大多来自山东,因此山东风味便在宫中普及开来。此后,宫廷饮食便以山东风味为主沿袭下来。备料: 面粉、白糖、精猪肉、盐,胡椒粉,芝麻、植物油适量 。
制作:
淄博烧饼
淄博烧饼又分为“周村烧饼”、“博山烧饼”和“淄川烧饼”,其中以周村烧饼最为著名。
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的特點——圆形黄色,薄如纸片,以薄、 香、酥、脆著称。作为一个坐拥众多人文古迹和天然景区的地区,淄博的传统名吃亦是种类繁多。其中,作为周村特产的“周村烧饼”便是较为出名的一例。周村,隶属于淄博市,坐落鲁中。周村烧饼的由来,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而周村烧饼这个词,其实是非周村地区人对来自周村地区的那种独特的烧饼的笼统称谓。地道的周村人,一般唤其为“香酥烧饼”或“大酥烧饼”等。按照当前普遍的说法,周村烧饼源于汉代的“胡饼”,已有1800多年的生产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叶,周村商贾云集,多种小吃应時而生,用以胡饼上贴烘烤的“胡饼炉”此時传入周村,当地饮食店户的师傅结合焦饼薄、香、脆的特點,加以改进,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此即当今周村烧饼的雏形。但是, 使周村烧饼具备今天所说的“薄、香、酥、脆”四大特點的却是在近代。周村区高塘镇王家庄是目前民间生产周村烧饼最多的村庄之一。该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周村烧饼正是基于一位名叫郭云龙的师傅的发展,方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特色。郭师傅在烤制当初厚厚的大酥烧饼時,偶然发现饼上面鼓起来的部分薄而香脆,加上芝麻,吃起来香而不腻。于是他大胆试制新品,果然深受大家喜爱。于是,不经意间便推而广之。l880年后,“聚合斋”烧饼老店,即郭家,首先启用纸包装,最终产品大都以印花纸包装,久藏不变质,故而沿袭至今。清末皇室曾屡次调贡周村烧饼,这也让周村烧饼名满天下。当時山东省著名商号 “八大祥”(八大祥以实实在在经营绸缎而名闻当時)也专门定购周村大酥烧饼成箱发往埠外,作为馈送佳品。1951年前后,周村人民也曾以周村烧饼为礼品,慰问抗美援朝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除了厚重的文化渊源,近 年来的周村烧饼也是屡获殊荣,像“商业部优质产品”、“山东省优质产品”、“山东省传统名特食品”、“国家质量达标食品”、“中华名小吃”、“中国名點”、“国家级无公害产品”、“中国放心食品信誉品牌”等称号。
博山烧饼
据史料记载,饼类食品,在汉魏時代北方已普遍食用。《释名》云:“饼,并也。溲麦而使合并也。”蒲松龄曾举例说明“若汤饼、胡饼、蒸饼之属。汤饼即今之面条;蒸饼即今之馒头;胡饼即烧饼是也。”可见烧饼由来已久。博山过去经营烧饼者所在多 有,仅城郊区各街道不下数十家,但最有名的当数博山东门外东关街的“刘家烧饼铺”,掌柜是刘時安,他曾在博山“郝家烧饼铺”学过徒,掌握了“打烧饼”的技艺。博山烧饼形态较小,又有肉素之分,素烧饼类似于煎包。
淄川肉烧饼
淄川肉烧饼是山东淄博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 饼皮香脆、馅味鲜美之特點,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料是面粉,配料有猪肉、大葱、芝麻、酱油、盐等。因亦有无肉配方,故也称“淄川烧饼”。
井陉烧饼
井陉烧饼以“缸炉烧饼”为主,做法独特,在建国前远近闻名。首先要做炉烧饼用的“缸炉”,即把一个盛粮用的陶瓷在瓮下部凿去底的“二斗瓮”,使之上口收小,炉肚较大。其次,备好炉烧饼用的碳,一般用烟煤燃烧后无烟的乏炭,俗称“兰炭”,以使火力适中切无煤烟味。第三要和好面,用“头箩”或“二箩”面,以适量食用油把面拌成馓子状,加入食盐和温水和成硬面,在面案上做成面团儿,擀成圆饼,折成方形,再擀开折起,反复三至五次,最后折成长方形,光面向上,抹上清水,撒上脱皮的白芝麻,翻转微拍使芝麻粘牢在面上,即可贴到“缸炉”壁上烤熟食用。和面時适量减少水的比例,增加食用油的比例,即成这“油酥烧饼”,食時咸香酥脆。擀烧饼片時折擀次数越多,烧饼内的层数越多,食用時也就越酥软可口。曹县烧饼
曹县烧饼用料考究,烧饼用小麦精粉,经过和、盘、揉、摔等多道工序,包上用香油、盐调和的茴香、花椒等多种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经过切花、盘沿、涂上一层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即贴入炉内烧烤。烤成的烧饼表面黄中透红,用手揭开,底儿、盖儿、芯儿层层分离,香气扑鼻,吃一口保准外酥里嫩,不硬不粘,老少皆宜。并且烧饼品种繁多,有糖烧饼、淡烧饼、咸烧饼,也有火色不同的焦烧饼、烤锅贴、烧饼片,有用面不同的老面烧饼、嫩面烧饼,更有一绝的外形各异,经熟练的刀工切成鱼背、盘花、提花等花形,大大增添了曹县烧饼的异彩及特色。曹县烧饼历史悠久,据传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時走到曹县,人困马乏,饥不可耐,弟子们向当地百姓讨得些面粉,做成几个饼子,贴在反扣的铁锅上,下面點起炭火,饼子熟了竟然有阵阵的香味飘来,使孔子及众弟子大加赞赏,称其为美食,从此后历经沧桑,逐渐发展成风味独特的曹县烧饼。笔者有诗赞曰:圣人留下美食名,烧饼香飘曹县城。各地游子齐夸赞,小吃享有四海名。东北烧饼
东北老式烧饼口感独特,色泽金黄,使用纯东北大豆油,生油中透着淡淡的黄豆香味,正是因此赋予了东北老式烧饼的东北味,最具代表的是东北油盐烧饼,和面讲究温水和面,和好的面柔软无比,一次发酵后,手工擀成大面饼,抹上油酥(油酥用低粉和大豆油按比例和成,再加入适量的花椒粉,盐等)。采用纯手工揪剂收口向下,擀成烧饼,放入烤盘,再次刷油,放置并二次发酵,然后放入烤箱,上火270,下火250(根据不同烤箱有所不同)烤10分钟出炉。
东北老式烧饼深受东北人民的欢迎,它的味道已深植人心,成为东北人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真正东北风味的老式烧饼也在不断的发生了改变,真正纯手工制作并保持着老式烧饼风味的的老式烧饼越来越少,亟待有志之士发展并传承这一风味食品。
烧饼与火烧
北京人大概都吃过烧饼与火烧,它们大都是用麦面为主料,经烙或 烤而制成的。北京的烧饼品种繁多,而且很有特色。如〈天桥杂咏〉中说“酥烧饼”是“干酥烧饼味咸甘,形有圆方储满篮,薄脆生香堪细嚼,清新食品说宣南”,说“闷炉烧饼”是“烧饼圆圆入闷炉,陷分什锦面皮酥,金台佳制名闻久,异地相充总不如”;还说“煎饼”是“传闻煎饼最宜春,裹得麻花味特新,今日改良多进步,一年四季市间陈”。烧饼和火烧的做法也各不相同,按照张次溪先生的〈天桥小吃〉一书中说的“烧饼在北京,向分两种(驴蹄、马蹄、盐水、烂炉不在于该此例):一为芝麻酱,一为吊炉。芝麻酱用煤,吊炉用柴火。一是其焦,一是其脆,味道各有不同。吊炉是没有几家,只因为劈柴太贵,只有芝麻酱随处皆有,煤火的究竟有的多。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包面粉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浸面,敷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说的是880年8月,黄巢农民起义,兵逼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没有吃的,宫女用宫中带出的一點面粉,用村里人送的酒,一起和面,先在锅内烙,后在炉内烘熟,拿给他吃,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勉强吃了半块。这种先烙后烤的方法和现 在相同。“消灾饼”不用芝麻,大概就是现在的火烧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烧饼做法”,与唐代的烧饼做法相差无几。 北京的烧饼与火烧应该说是继承了前代 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当然品种与前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了。首先外地特色风味烧饼传入北京的日益增多,这些“外来户”,如历史上的山东锅饼、天津煎饼,为北京人所接受,成为“入籍”的北京小吃。这表明北京小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充实。其次炊具、厨艺随着時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炊具如电烤炉、电饼铛、微波炉的出现,也必然出现对旧有工艺的改革。但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质量应该是第一位的。例如传统的北京烧饼,有人说已没有烧饼味了,这是偷工减料、工艺不到家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提倡精工细作的商业道德,才能够使北京真正成为“八方风味聚京华”的美食之都。
制作方法
做法【一】 | |
材料 | 低粉、中粉、猪油、芝麻、葱、酵母、椒盐 |
第1步 | 低筋粉加入猪油。比例为5:2。 |
第2步 | 搅成成雪花状。 |
第3步 | 揉成油酥,待用。 |
第4步 | 中粉加食用油,酵母,盐。比例为5:2。 |
第5步 | 揉成油皮,发酵半小時。 |
第6步 | 油皮,油酥各成剂子,油皮要稍大些。 |
第7步 | 慢慢擀成长形。 |
第8步 | 卷起,再擀成长形,如此反复三次。 |
第9步 | 抹上蛋液,撒上芝麻,椒盐(也可以不撒椒盐)。 |
第10步 | 烤箱预热5分钟,烤15分钟即可。 |
做法一详细步骤 » | |
做法【二】 | |
材料 | 面粉、红枣、黑米、酵母、温水、芝麻酱、盐、椒盐、油 |
第1步 | 温水化开酵母,倒入盆中 |
第2步 | 揉成光滑的面团,温水酌情添加,放温暖处醒30分钟 |
第3步 | 这時可以准备做粥了,黑米淘洗干净,枣洗净去核,水开后,倒入食材,大火煮开转小火焖20分钟。 |
第4步 | 取芝麻酱,盐,椒盐放入碗里 |
第5步 | 加适量油调匀 |
第6步 | 把面团揉匀排气后,擀成薄面片 |
第7步 | 调好的芝麻酱均匀的抹到面片上 |
第8步 | 从一边卷起 |
第9步 | 切段 |
第10步 | 擀成饼 |
第11步 | 用平底锅就平時煎饼一样,小火煎至两面金黄,中间盖盖儿焖一下,空余時间还可煎个鸡蛋或時蔬 |
第12步 | 加點馅儿,儿子高兴的不得了,吃完一个还要吃~~ |
第13步 | 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红枣黑米粥 |
做法二详细步骤 » | |
做法【三】 | |
材料 | 面粉、花生酱、酵母、温水、黑芝麻 |
第1步 | 面粉,里放入温水和酵母,用面包機揉至表面光滑 |
第2步 | 在温暖处,发酵至2倍大 |
第3步 | 用擀面杖擀成长方形 |
第4步 | 在上面涂一层花生酱(注意除底部,四周都留底空隙,要不包起来容易花生酱容易流出去) |
第5步 | 从底部卷起 |
第6步 | 一直卷到头 |
第7步 | 切成大段 |
第8步 | 收口,按紧 |
第9步 | 在烧饼的一面沾點水,再沾上芝麻,放到烤盘上饧20分钟 |
第10步 | 预热烤箱250度,上下火250度,烤8分钟 |
做法三详细步骤 » | |
做法【四】 | |
材料 | 面粉、发酵粉、白糖、水、芝士 |
第1步 | 面粉加入发酵粉和温水。搅拌雪花样。然后柔成光滑的面团。发酵到两倍大。 |
第2步 | 光滑的面团和好了。盖上盖子。四个小時左右。 |
第3步 | 排气。后更光滑。 |
第4步 | 搓成长条。 |
第5步 | 取一个小小的。 |
第6步 | 按成薄薄的。 |
第7步 | 放入芝士和肉末。然后收口。随意。然后按成饼就可以。放入手柄模具里。 |
第8步 | 手饼模。烤饼時要两面翻动加热。 |
第9步 | 烤到两面。金黄就好了。 |
第10步 | 成品图。 |
做法四详细步骤 » | |
做法【五】 | |
材料 | 面粉、豆角肉馅、鸡蛋韭菜、葱姜蒜 |
第1步 | 先把面粉加入少量水,然后揉面团,揉好面团发一会,也可以不发啊。然后把需要的陷调好。我用的是鸡蛋韭菜,和豆角肉馅。 |
第2步 | 把调好的陷放入圆形的面饼中。 |
第3步 | 用手把陷像包包子一样的,整好,然后放在案板上,翻面用手按均匀就好了。 |
第4步 | 这是我整的,由于我第一次做,也没啥经验,都是根据妈妈以前的自述脑子回忆的··有的大有的小,哈哈。 |
第5步 | 这是我做的,看着很揪心吧,没办法,呵呵··手艺只有这样了·· |
做法五详细步骤 » | |
做法【六】 | |
材料 | 油皮:、普通面粉、水、猪油、白糖、酵母、油酥:、面粉、猪油、盐 |
第1步 | 1,普通面粉250克,水125克,油15克,白糖20克,酵母2·5克2,和成团放20分钟 |
第2步 | 2,和成团放20分钟 |
第3步 | 3,面粉100克,油50克,盐和成团 |
第4步 | 4,各分成6份,饼皮包油酥,包好,擀长,卷起,擀长,卷起,稍擀 |
第5步 | 5、放入烤盘,刷盐水,撒芝麻和葱花,180度烤25分钟左右(上色后要盖上锡纸) |
做法六详细步骤 » | |
做法【七】 | |
材料 | 面粉、五香粉、盐 |
第1步 | 首先准备好盐和五香粉 |
第2步 | 炒熟的芝麻 |
第3步 | 醒发好的面团 |
第4步 | 手上沾些麻油将面团揉搓后,切成几段,擀成一张圆饼 |
第5步 | 撒上五香粉和精盐 |
第6步 | 卷起,切断 |
第7步 | 擀成椭圆形,撒上芝麻 |
第8步 | 放入铁锅炕熟 |
第9步 | 成品 |
第10步 | 背面 |
做法[七]详细图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