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成分
每100克馒头所含热量约233大卡。具体营养素含量详见下表:
所含营养素 | 含量(每100克) | 单位 |
---|---|---|
热量 | 233.00 | 大卡 |
碳水化合物 | 23.76 | 克 |
脂肪 | 0.76 | 克 |
蛋白质 | 3.67 | 克 |
纤维 | 3.3 | 克 |
钠 | 138 | 毫克 |
钾 | 109 | 毫克 |
食物发明
传说馒头是三国時期季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時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后世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時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三国時,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三国演义》中写道:“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波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该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即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羊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馒”通“蛮”,“馒头”即意为“蛮头”。馒头把面粉加水、糖等调匀,发酵后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为半球形或长条。在江南地区,在制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馅料的此类面食都通通叫做馒头,而无馅的馒头叫实心馒头。味道可口松软,营养丰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口味不同,作法各异,由此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馒头,如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菜馒头、肉馒头、生煎馒头、油炸馒头,叫法也不尽相同。
《三国演义》为小说,不足为据。考之真实史料,《事物纪原》记载:“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助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史上,诸葛亮、孟获都确有其人,诸葛亮家喻户晓,无需多言。孟获系蜀汉時建宁(今云南曲靖)人。彝族首领。刘备死后,孟获曾和建宁豪强雍某起兵反蜀,数为诸葛亮所败,曾被七擒七纵,后仕蜀,为御史中丞。
《事物纪原》的资料来源是稗官野史,并不足以证明馒头就是诸葛亮发明的。不过,古代少数民族确实有用人头祭天的风俗,“馒头”也很有可能是人头的替代品。晋人卢谌《祭法》中就说:“春祠用曼(馒)头。”说明馒头的确是当時常见的祭品。
晋代束皙在《饼赋》中说,初春時的宴会上宜设“曼头”。这里所说的“曼头”其实就是北方人所称的“包子”。唐人把它叫做“笼饼”。古人把面食统称为“饼”,如汤面叫做“汤饼”,上笼蒸熟的面點就叫“笼饼”。陆游有诗云:“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其下作注:“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馒头为笼饼。”陆游所说的“馒头”,其实是包子最古老的名字。
综上所述,馒头起源于野蛮時代的人头祭,传为诸葛亮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
制作方法
做法【一】 | |
材料 | 面粉、水、酵母、糖 |
第1步 | 将水、酵母、糖和成面团,反复揉至光滑,饧制。 |
第2步 | 把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分别揉团。 |
第3步 | 将面团饧到松软程度。 |
第4步 | 饧好的馒头冷水上屉蒸制15分钟即可。 |
第5步 | 蒸熟的馒头白白胖胖,好香啊…… |
做法一详细步骤 » | |
做法【二】 | |
材料 | 面粉、发酵粉、白糖、红糖、红枣、绿豆 |
第1步 | 将发酵粉与温水稍热的水混合,然后和面,盖盖子发面。这个网上有很详细的说明,大家可以参考下。 |
第2步 | 一般发到2倍大就好了,我放了一宿,好像有點过了,哈哈。不过蒸出来的效果不错捏~ |
第3步 | 发好的面,和好。将红糖与红枣混合,压入到肉好的面团中,整形。小刺猬就是用剪刀在背上剪了很多小刺。小兔子就是在上方剪了两个大點的豁口。然后摆入倒了凉水的蒸锅,醒15分钟后,小火蒸10分钟,等水开后,大火蒸20分钟,关火,等3,4分钟揭开盖子即可。两个小东西之间要留大點的缝隙,因为待会会发起来膨胀的。 |
第4步 | 看,30分钟,他们的感情就很好了,都亲上啦~ |
做法二详细步骤 » | |
做法【三】 | |
材料 | 面粉、酵母、温水、调味料等 |
第1步 | 温水化开酵母 |
第2步 | 加入面粉,搅拌成絮状 |
第3步 | 揉成面团 |
第4步 | 放温暖处发酵开来 |
第5步 | 取出适量面排气,分成小块面团 |
第6步 | 一直用手像揉窝窝那样一直揉,然后翻过来看四处光滑了,翻过来整成馒头状 |
第7步 | 下锅蒸,根据馒头的大小调整時间 |
第8步 | 成品 |
做法三详细步骤 » | |
做法【四】 | |
材料 | 面粉、酵母、水、食用碱 |
第1步 | 把面粉,酵母,温水准备好。 |
第2步 | 用温水把酵母溶解,把面和好,揉成面团,盖上包袱醒面。 |
第3步 | 面团成原来面团两倍就是面醒好了 |
第4步 | 在干面粉里面加點食用碱揉到面团里 |
第5步 | 揉好的面团弄成长条,拽成大小差不多的面剂子 |
第6步 | 这是所有的面剂子 |
第7步 | 把面剂子挨着揉园 |
第8步 | 揉圆后还要再次揉一遍才能成型 |
第9步 | 所有的剂子都成型后还需要醒发一下 |
第10步 | 醒发好的剂子比较饱满 |
第11步 | 将醒发好的剂子放入蒸锅内,开锅后需要再蒸半小時 |
第12步 | 热腾腾的手工馒头出锅喽 |
第13步 | 揉的時间越长馒头里面的层数就越多,吃起来就越香 |
做法四详细步骤 » | |
做法【五】 | |
材料 | 面粉、酵母、水 |
第1步 | 酵母加温水泡5分钟。 |
第2步 | 面粉加酵母水用筷子搅成絮状。 |
第3步 | 揉成面团。 |
第4步 | 面盆盖上盖子发酵至2倍大。 |
第5步 | 发酵好的面团揉一下分成四个小面团。 |
第6步 | 将小面团揉成小馒头坯,压扁放入蒸格,醒十分钟。 |
第7步 | 冷水上锅,水开后蒸15分钟关火,过5分钟取出。 |
做法五详细步骤 » | |
做法【六】 | |
材料 | 面粉、酵母、水 |
第1步 | 酵母加温水泡5分钟。 |
第2步 | 面粉加酵母水用筷子搅成絮状。 |
第3步 | 揉成面团。 |
第4步 | 面盆盖上盖子发酵至2倍大。 |
第5步 | 发酵好的面团揉一下分成小面团。 |
第6步 | 小面团揉成小馒头坯子,醒10分钟。 |
第7步 | 馒头坯放入蒸格,冷水上锅。 |
第8步 | 水开后蒸15分钟,关火,过5分钟开锅取出。 |
做法[六]详细图解 » | |
做法【七】 | |
材料 | 面粉、酵母、温水、白糖、调味料等 |
第1步 | 把白糖和面粉混合均匀。 |
第2步 | 酵母倒进温水里静置几分钟。 |
第3步 | 把酵母水缓缓的倒入面粉中然后揉成光滑的面团。 |
第4步 | 发酵至两倍大,内部呈蜂窝状。 |
第5步 | 把面团排气后分成四份。 |
第6步 | 分好的面团揉成馒头样式,进行第二次发酵。 |
第7步 | 发酵好放入蒸锅中,大火蒸5分钟左右,再焖三分钟即可。 |
做法七详细步骤 » |
历史渊源
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南方有馅无馅统称馒头。 宋·高承《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 武侯 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元·柯丹丘《荆钗记·春科》:“三场文字不得中,六个馒头落得吞。” 杨朔《潼关之夜》:”他——年青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给抱婴儿的妇人,更从衣袋里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交给她。”提起馒头可谓历史悠久,它源于中国。据传在三国時期,诸葛亮为安定后方而进军西南,在横渡泸水時,因瘴气熏天,毒液漫流,过河士兵中体弱者多触水致死,军队难以挺进。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
馒头是一种把面粉加酵母(老面)、水、或食用碱等混合均匀,通过揉制、饧发后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为半球形或长方形。味道松软可口,营养丰富,炎黄子孙最亲切的食物之一。制作馒头所需的原料为面粉、发酵粉、(糖,极少使用)、水、碱、(青红丝)。面粉经发酵制成馒头更容易消化吸收。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
分类
主食馒头
根据风味、口感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北方硬面馒头是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如晋冀鲁豫陕等地百姓喜爱的日常主食。依形状不同又有刀切形馒头、機制圆馒头、手揉长形杠子馒头、挺立饱满的高桩馒头等。(2)软面北方馒头在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等地百姓以此类馒头为日常主食。其形状有手工制作的圆馒头、方馒头和機制圆馒头等。(3)南方软面馒头是南方习惯的馒头类型。多数南方人以大米为日常主食,而以馒头和面条为辅助主食,南方软面馒头颜色较北方馒头白,而且大多带有添加的风味,如甜味、奶味、肉味等。有手揉圆馒头、刀切方馒头、体积非常小的麻将形馒头等品种。杂粮馒头
杂粮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比如高粱有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的作用,荞麦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加上特别的风味口感,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常见的有玉米面、高粱面、红薯面、小米面、荞麦面等为主要原料或在小麦粉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此类杂粮生产的馒头产品。营养强化馒头
营养强化主要有强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等。由于主食安全性和成本方面的原因,大多强化添加料由天然农产品加工而来,包括植物蛋白产品、果蔬产品、肉类及其副产品和谷物加工的副产品等,比如加入达到蛋白粉强化蛋白质和赖氨酸,加入骨粉强化钙、磷等矿物质,加入胡萝卜增加维生素a,加入处理后的麸皮增加膳食纤维等。點心馒头
以特制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比如雪花粉、强筋粉、糕點粉等,适当添加辅料,生产出组织柔软、风味独特的馒头。比如奶油馒头、巧克力馒头、开花馒头、水果馒头等。该类馒头一般个体较小,其风味和口感可以与烘焙发酵面食相媲美,作为點心而消费量较少,是很受儿童欢迎的品种,也是宴席面點品种。红叶馒头
是日本广岛县严岛(宫岛)地区的特色食品。那里店铺的特色是店与店之间的屋檐连成一排。红叶馒头也可以与绿茶和咖啡一起配搭。 像用面粉,蛋,糖形成了类似蛋糕一样的质地包豆馅皮,制作仿照了广岛县县树鸟爪槭的树叶形状。
馒头馅有很多种变化,例如有腰豆馅、小豆豆馅之外,还有白色豆馅,抹茶豆馅,栗子豆馅,牛奶蛋糊奶油,巧克力奶油和乳酪等许多的变化。
传说在明治時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问宫岛的時候,曾对红叶谷茶馆送红叶馒头的女侍开了一个玩笑:“如果把这双可爱的手烤来吃应该会很好吃。”
松露馒头
是日本佐贺县唐津市知名的和果子。用蛋糕质地的表皮圆圆地包住豆沙馅,与唐津市名胜虹松原上生长的高级食用松露相似,因此被安上了这个名字。实际上和松露一點关系也没有。薄的蛋糕质地表皮,多是使用腰豆豆沙。制作成直径3~4厘米左右的球形。包装成十个或以上松露馒头一盒销售。红糖馒头
红糖馒头,是由中粉、全麦粉、红糖等制作而成的一种馒头。极味岛师傅称,红糖馒头性温,含丰富的叶酸、氨基酸、纤维素等物质,更加的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被看作养生健康早點之一。
主要价值
蛋白质含量
有实验证明,每1公斤干酵母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5公斤大米、2公斤大豆或2.5公斤猪肉的蛋白质含量。因此,馒头、面包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比大饼、面条要高出3~4倍,蛋白质增加近2倍。药用价值
发酵后的酵母还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物,可以保护肝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酵母里的硒、铬等矿物质能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动脉硬化,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发酵后,面粉里一种影响钙、镁、铁等元素吸收的植酸可被分解,从而提高人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营养价值
馒头是以面粉经发酵制成,主要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们补充能量的基础食物。适宜人群
一般人皆可食用。中医食疗
养胃消胀,馒头是面粉经发酵制成,更容易消化吸收。胃酸过多、胀肚、消化不良而致腹泻的人吃烤馒头,会感到舒服并减轻症状。
饮食文化
名称由来
相传三国時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六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
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時,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時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
从此,在民间既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各地称呼
中国在江浙沪地区,仍然把带馅不带汤的馒头叫做“馒头”,而不带馅的叫做“白面馒头”。而“包”是指带汤的。如苏州汤包。这和北方不一样。北方话中,带馅的即为“包子”,不带馅的叫做“馒头”,北方没有带汤的馒头。详细称呼见下表。不带馅 | 带馅不带汤 | 带汤 | |
---|---|---|---|
华北地区 | 馒头/馍馍 | 包子 | / |
中原地区 | 馍馍 | 包子 | / |
吴越地区 | 白面馒头 | 馒头 | 馒头(例:肉馒头) |
广府地区 | 馒头 | 包 | / |
江淮地区 | 馒头 | 包子/馒头 | 汤包 |
闽越地区 | 馍馍 | 馒头 | / |
其他称谓
馒头之称谓,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现時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馒头的馒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换成方〕”。卢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换成方〕头。”荀氏《四時列馔传》:“春祠有〔曼字的又换成方〕头饼。”
发展历史
馒头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時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時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另一种说法)春秋時期的中国,石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食用麦子的主要方式是煮粥,蒸麦饭,和炒成干粮吃。战国時期,也还没有磨,仅以杵臼等工具生产不出太多的面来,因此吃面食的人不会太多。根据现存的实物资料,中国人在西汉初期发明了磨,也只有石磨被发明以后,在中国的小麦的主产区(大概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国北方)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地吃面食--饼。但是汉魏時期的面食“饼”并不是人们意义上的“饼”。而是所有的面食都称之为“饼”:炉饼(烧饼)、芝麻烧饼、汤饼(面条)、笼饼(无酵蒸饼)、环饼(油炸面圈)等,但都不是发面的。
馒头是将面经发酵后再蒸熟的,所以不但松软适口,而且易于消化。而发面是十分困难的。要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時间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才能掌握酵母菌的生化反应。根据现存的史料,馒头的出现不晚于晋。但是名字也不叫馒头,而叫“蒸饼”。
汉朝時,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当時统称为“饼”。“曼头”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束广微《饼赋》云:“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時享宴,则曼头宜设。”,郎瑛所撰《七修类稿》说:“馒头本名蛮头。”。《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何曾传”记载何曾日食万钱,“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何曾的食品中有“蒸饼”,《名义考》记载即今之馒头。《晋书》提到何曾“性奢豪”并举例说明他“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说就连馒头这种“高级食品”如果不蒸出十字裂纹,他都不吃,可见其穷奢极侈都到了何等地步。这里所说的裂纹蒸饼,大概就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开花馒头吧。馒头同時还被称之为“面起饼”。在《齐书》有记载:西晋永平九年(公元299年),皇帝专门下旨规定今后祭祀太庙要用“面起饼”。可见当時馒头不光是一种高级食品,而且因该被列为奢侈品了。
《三国演义》第91回: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它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这段故事不见正史,只在一些笔记中讲到。如宋朝的《事物纪原》、清朝的《谈征》中就说:“盖蛮地人头祭神,武侯以面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時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晋以后一段時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時,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可见当時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點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點心。
宋時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
馒头成为食品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又称作“包子”。宋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同時仍然叫“馒头”。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四种馒头,又都可叫包子:“仓馒头(其形如仓囤):羊肉、羊脂、葱、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人料物、盐、酱拌和为馅。”“鹿奶肪馒头: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茄子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以茄子作皮,上屉蒸熟)“剪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右件,依法入料物,盐、酱拌馅,包馒头。用剪子剪诸般花样,蒸,用胭脂染花。”《正字通》说,馒头开首者,又叫“橐驼脐”。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時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時,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并附用处:“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卧馒头(生馅,春前供)、捺花馒头(熟馅)、寿带龟(熟馅,寿筵供)、龟莲馒头(熟馅,寿筵供)、春〔上尔下虫〕(熟馅,春前供)。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作饭。”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鹤林玉露》曰:有士人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大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绿者也。’盖其中亦有馅,为各种肉,为菜,为果,味亦咸甜各异,惟以之为點心,不视为常餐之饭。”但《清稗类钞》又把有甜馅者称“馒头”。“山药馒头者,以山药十两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两,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湿手,捏成馒头之坯,内包以豆沙或枣泥之馅,乃以水湿清洁之布,平铺蒸笼,置馒头于上而蒸之。至馒头无粘气時,则已熟透,即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