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
关于油茶的最早的记载出自中国南宋文学家范成大撰写的《桂海虞衡志》。油茶的记载在明嘉靖年间逐渐增多,《建阳县志》记载“树类茗实而稍高大,皮有淡黄粉,花开白色,亦类茗。实似茗实而稍大,白露時熟。实既落,随即开花,盖其花实在树足一周岁也。实可压油俗所谓茶油即此也”,點明了油茶和茶树的区别和连年花果的特點。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写道“秋间收子時,简取大者,据地作一小奋,勿令及泉,用沙子和子置密中,至次年春分取出畦种,秋分后分栽”,记述了油茶的选种、育苗、移植等技术,可见明后期人们已经在人工栽培油茶。
中国清代油茶被称为“楂”。如清代《群芳谱》《三农纪》《抚郡农产考略》中都有“楂”的记载,均指油茶。清代的植物学家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的“山茶”一条中,引用《农政全书》关于“楂”的记载并注释“即今油茶,花叶皆同茶花”,更加明确了油茶与茶树的差异。
形态特征
油茶是常绿灌木或乔木。树皮褐色,光滑,老時灰色或灰褐色。小枝褐色,有灰白色或褐色短毛,顶芽1~3个;嫩枝有粗毛。
叶
叶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尖而有钝头,有時渐尖或钝,基部楔形,长5~7cm,宽2~4cm,有時较长,上面深绿色,发亮,中脉有粗毛或柔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中脉有长毛,侧脉在上面能见,在下面不很明显,边缘有细锯齿,有時具钝齿,叶柄长4~8mm,有粗毛。
花
花顶生,近于无柄,苞片与萼片约10片,由外向内逐渐增大,阔卵形,长3~12mm,背面有贴紧柔毛或绢毛,花后脱落,花瓣白色,5~7片,倒卵形,长2.5~3cm,宽1~2cm,有時较短或更长,先端凹入或2裂,基部狭窄,近于离生,背面有丝毛,至少在最外侧的有丝毛;雄蕊长1~1.5cm,外侧雄蕊仅基部略连生,偶有花丝管长达7毫米的,无毛,花药黄色,背部着生;子房有黄长毛,3~5室,花柱长约1厘米,无毛,先端不同程度3裂。
果实及种子
蒴果球形或卵圆形,直径2~4cm,3室或1室,3爿或2爿裂开,每室有种子1粒或2粒,果爿厚3-5毫米,木质,中轴粗厚;苞片及萼片脱落后留下的果柄长3~5mm,粗大,有环状短节。
种子(1~)4~10(~16)粒,每室有1~4粒,三角形或棱形,黄褐色、茶褐色或黑色,有光泽。种仁白色或淡黄色,胚微突,与种子同色。
制作方法
做法【一】 | |
材料 | 面粉、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碎、食用油、香油 |
第1步 | 面粉。 |
第2步 | 花生碎、黑芝麻、白芝麻。 |
第3步 | 热锅小火,将面粉放入不停的翻炒,大概炒10分钟,面粉变色后盛出。 |
第4步 | 再次热锅放入适量食用油和香油,将黑白芝麻花生碎放入其中炒香。 |
第5步 | 随后加入炒好的面粉。 |
第6步 | 还是小火,再不停的翻炒几分钟即可。 |
做法一详细步骤 » | |
做法【二】 | |
材料 | 水、晒干的糯米饭、米饭、茶叶、调味料等 |
第1步 | 开火,把晒干的糯米饭用油爆成米花。 |
第2步 | 将一把米放进锅里干炒,不要加油。 |
第3步 | 然后放入茶叶炒一会。 |
第4步 | 加上适量的水煮开。 |
第5步 | 将茶叶捞出来。 |
第6步 | 将米花和小料加在另外的碗中。 |
第7步 | 将油茶倒入碗里。 |
第8步 | 完成。 |
做法二详细步骤 » | |
做法【三】 | |
材料 | 米面子、黄豆面、馓子、炸花生、炸豌豆、葱、姜、酱油、花生油、芝麻油、辣椒油 |
第1步 | 准备食材(我在市场买的時候,商家就把一套食材都配好了),把葱和生姜切碎。 |
第2步 | 用刚好能够淹没米面子的水,把米面子放入水中调匀。 |
第3步 | 锅中加水烧开(煮几碗就装几碗的水倒进去煮开)后,把调匀的米面子倒进去,边倒边不断搅匀。 |
第4步 | 煮大概五六分钟,期间你可以用勺舀起来看看是否浓稠,不浓稠还可以加點米面子,重复步骤2和3。 |
第5步 | 煮好后加入所有调料、食材和盐拌匀就可以吃了。 |
第6步 | 成品图 |
做法三详细步骤 » | |
做法【四】 | |
材料 | 面粉、食用油、花生碎、黑芝麻 |
第1步 | 面粉放入锅中炒制微黄。 |
第2步 | 加一勺食用油。 |
第3步 | 加适量黑芝麻。 |
第4步 | 加花生碎炒匀即可。 |
第5步 | 成品图。 |
第6步 | 加热水调匀喝也可以。 |
做法四详细步骤 » | |
做法【五】 | |
材料 | 面粉、熟去皮花生米、花生油、熟芝麻、小茴香、盐 |
第1步 | 准备原料。 |
第2步 | 花生油加热。 |
第3步 | 花生油加热至微微冒烟,倒入面粉,改小火不停翻炒。这一步一定要有耐心,别吵糊了。 |
第4步 | 炒至面粉有香味,颜色发黄后关火。 |
第5步 | 倒入小茴香粉。 |
第6步 | 炒熟的芝麻微微擀几下,更香。 |
第7步 | 擀开的芝麻放入炒熟的面粉。 |
第8步 | 放入花生米。 |
第9步 | 油茶用适量冷水搅匀,加盐,开小火。 |
第10步 | 煮的時候要不停用勺子贴着锅底搅拌,煮至粘稠后就可以加盐调味了。 |
第11步 | 成品。 |
做法[五]详细图解 » | |
做法【六】 | |
材料 | 面粉、黄豆、花生、茶油、白芝麻、核桃仁、瓜子仁、鸡精、黑芝麻、十三香、花椒粉、盐、干粉条、葱、香菜、姜 |
第1步 | 黄豆是提前一天准备的。煮面黄豆:1·干黄豆淘净,加清水,水面高于黄豆1倍,浸泡8小時,再冷冻8小時2·带冰、直接煮开,转小火煮10分钟即可3·凉透,去水,倒入分格盒冷冻。使用時,每碗一格,非常方便。(可用:速冻水饺盒) |
第2步 | 面粉一斤,炒香,晾凉、过筛、擀碎(微黄即可) |
第3步 | 茶油3两,热锅,炒香花生碎(不能碾压、只能切、约一粒4份大小)、核桃碎、白芝麻、瓜子仁、黑芝麻 |
第4步 | 再加入已炒香的面粉,继续炒匀,停火;加入鸡精25G、十三香5G、花椒粉5G、盐25G,拌匀即可。晾凉、装罐。 |
第5步 | 另取煮锅干粉条15G、葱、姜碎各5G,黄豆三格,加2碗半清水煮开,转小火煮5分钟,期间略搅拌,防粘锅 |
第6步 | 期间切碎香菜一棵,取2大汤匙粉料以半碗水研开研开之粉料再次拌匀,换大火,右手以汤勺先舀一勺清汤,左手研开之粉料均匀倒入,清汤过碗再入锅搅匀,开锅,转小火,拌匀,关火 |
第7步 | 4·装碗,加入香菜碎、淋入香油,成。 |
做法六详细步骤 » |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油茶原产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老挝、缅甸及印度的阿萨姆邦。中国分布
油茶的主要野生分布区域为中国的长江、珠江流域,湖南、江西、广西、海南、贵州等省区有野生群落。油茶在中国南部被广泛栽培,栽培范围北至秦岭南坡、长江流域,南至海南;东至浙江舟山、台湾,西至云南丽江、大理,包含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西、湖南、广西是其核心产区。
生长环境
油茶在中国西南山地常形成大面积的野生老林,其中少有杂木,郁闭度很高,常有百年以上的油茶古木。其他的油茶群落常散生或集中分布于高山或浅丘密林、山坡地边的杂木林或竹林中,常与同属的近缘种混生。油茶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瘠薄土壤,以ph4~6的微酸性黄壤或红壤最好,在土层疏松、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土壤中生长最佳;在多石块、土质硬的地方生长不良。
生长习性
油茶是强阳性树种,喜光、喜暖、喜湿,怕冷,适合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7~21°c,1月平均温度2°c以上,降雨1000mm以上地区;1月平均温度2°c以上,7月的平均温度约31°c,花期气温14~18°c的环境最有利于油茶的授粉、果实发育的。
油茶在2~3月气温在10°c以上時根系开始萌动,3月达到第生长高峰。春梢3~5月发育,持续约45~50日,是当年开花结果的主要来源之一。春梢生长基本结束后开始花芽分化,持续2~3个月,至10月中旬至12月底集中开花。开花、授粉后果实即开始发育,直至翌年10月果实成熟。油茶果期还未结束時即再次到花期并大量开花,这种习性被人们称为“抱子怀胎”。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油茶的花是两性花,一般雌蕊高于或平于雄蕊。油茶为异花授粉,以昆虫为主要的传粉媒介,花大且花蜜分泌量大,有利于吸引蜜蜂等昆虫传粉。油茶秋冬季开花,每棵油茶树的开花時间为20~30日,开花顺序为从主枝顶花到侧枝顶花再到侧枝腋花,先开的花坐果率高且果实大。当花粉粒落到柱头上后,数小時即产生花粉管伸入胚珠并完成受精。翌年3~5月受精卵开始分化,种子开始产生和发育,直至10月果实成熟,幼胚具有发芽能力。种子无后熟作用,没有明显的休眠期。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后代容易产生性状分离,产量良莠不齐,一般不直接用于生产,但适用于杂交品种和嫁接用的砧木的繁殖。应采摘充分成熟的果实,将果实放在干燥阴凉通风处晾干,脱壳并筛选大而饱满的种子并晾干,得到优质的种子用于播种。油茶秋、冬、春3季均可播种,播种前用温水进行催芽处理可以提高发芽率。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每亩播种量40~100kg,播种后覆土2~3厘米并盖一层稻草。春播1个月后芽开始出土,须短期庇荫以保护新芽。
扦插繁殖
油茶扦插繁殖能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但根系不如实生苗发达。扦插不受季节限制,但5~7月夏插成活率最高。插穗应采集10年生以上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结果多的优良植株上的当年生、木质化、叶片完整的枝条,在扦插前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再用abt生根粉浸泡下端,提高发根率。扦插時应直插,插穗插入土壤2/3,将叶和芽留在土面以上。插后喷透水,做好荫蔽措施避免太阳直射。
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是油茶主要采用的繁殖方式。油茶嫁接主要采用芽苗砧方式,即利用种子发芽但未展叶的幼芽作为砧木,嫁接当年生的优良无性系枝条的方法。一般以冬、春接为主,夏接为辅。应选取有饱满的顶芽或腋芽的枝条嫁接,嫁接時应将全叶保留,接穗随采随接。嫁接好后应立即将嫁接苗移植入苗床,容器要提前浇透水并用多菌灵消毒;移植后也应消毒,施生根剂,做好荫蔽措施。
栽培技术
整地
油茶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高。由砂岩、页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母质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黄壤、黄红壤均可造林。壤土、轻壤土和轻黏土等土壤类型尤其适宜山茶生长。油茶喜酸性土壤,适宜的土壤ph值为4.5~6.5,ph值大于7時生长受抑制。油茶喜光,山区造林時应选在阳坡或半阳坡,在山坡的中下部的较平缓的坡地种植。
定植
油茶苗木定植从10月下旬至3月上旬均可,在春季芽萌动前定植最佳。可选用根系发达、长势旺盛、树干粗壮、高约20cm的苗木定植。定植前应向土壤施足基肥,深施复合肥及厩肥或饼肥,促进定植后的苗木生长。定植時应随時起苗,随時造林,避免苗木隔夜。应避免植株过密以防影响产量;应适度深栽,使苗木的根系紧贴土壤,栽后将土壤踩实。田间管理
水肥管理
油茶怕旱也怕涝,雨季应注意排水,夏秋季气候干旱時应及時灌水。山地、丘陵上的油茶一般浇水困难,可在树下挖沟、坑,填入杂草和枯枝落叶,用来截留雨季的地表径流,促进根系吸收水分。
油茶的枝头四季有花或果,为确保丰产应合理施肥。早春多施氮肥、适量施钾肥,促进果实发育和花芽分化;夏季多施磷肥、适量施氮肥;冬季多施钾肥、磷肥,增强植株抗寒力。
中耕除草
油茶林每年应除草、松土2次。夏季林内杂草生长迅速,5~6月应进行第1次松土、除草,第2次在8月下旬至9月。造林当年应浅松土避免伤根,以后逐年加深。可根据杂草种类和季节施除草剂,如杂草生长旺盛的季节可施用草甘膦。
修剪
11月至翌年2月为油茶的缓慢生长期,愈伤容易,最适宜修剪。油茶幼木的剪定以整形为主,应轻度修剪,控制徒长枝,除去弱小枝条,促进新梢发育和主侧枝生长;目标是培养出低矮紧凑的圆柱形的树冠与开张的树形,使植株提前结果、丰产。幼木前3年应摘除花蕾,促进植株营养生长、树冠成型。成林的剪定要依树而异,如树冠浓密的适度重剪,稀疏的轻剪;树冠下部和内膛枝适度重剪,树冠中上部和外围轻剪;长势弱的植株适度重剪,长势旺的轻剪。
放蜂
收获及贮运
为保证高含油率和高品质,必须在果实充分成熟后才能采收,果实有3~5%出现自然开裂现象時是最佳的收获時期。收获的果实可用晾晒的方式使其开裂,随后取出种子进行晾晒,经过除杂、筛选、分级、脱壳等工序后用于榨油。阴雨天時应把种子铺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每日翻动1~2次,防止种子霉烂或发芽。长途运输時应以果实的形式储运,到达目的地后应及時处理、加工。油茶种子不耐贮藏,应尽量缩短贮藏時间,贮藏方式以剥壳真空贮藏为最佳。病虫防治
油茶的主要病害有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茶苞病等。油茶炭疽病在潮湿炎热的季节蔓延最快,每年4月开始发病,侵染嫩叶、嫩枝直至导致落果、落蕾、枝条枯死,甚至导致全株死亡;可用波尔多液加茶枯水、多菌灵、退菌特等药物防治。油茶软腐病主要危害叶、芽、果实,一般从叶边缘开始发病,在阴雨期迅速扩张,导致裂果、落果;可用波尔多液、多菌灵等防治。
油茶的主要虫害有油茶毒蛾、油茶尺蠖、山茶象等,4~10月是油茶主要害虫的关键時期。油茶毒蛾常聚集危害叶片,可用阿维菌素、烟草水、白僵菌等防治。油茶尺蠖主要啃食叶片,可用挖蛹、喷施苏云金杆菌或松毛虫杆菌菌液、喷洒阿维菌素等方式防治。山茶象危害油茶种子,可用糖醋液诱杀、喷白僵菌液、绿色威雷等方式杀灭。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油茶是中国的主要木本油料作物,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中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制成的茶油,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达90%以上,且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等营养素,色泽金黄、口味香醇,具有与类似橄榄油的优良特性,享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是优质的食用油。药用价值
油茶的根、叶、花、种子及种子榨取的油均可入药。根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功效;叶能解毒、止血;花可凉血止血,治吐血、咳血、便血等;种子含油茶皂甙,有行气、润肠、杀虫,治腹痛、便秘,杀灭蛔虫、钩虫等功效。茶油性寒、味甘,能清热化湿、杀虫解毒,可用于治腹痛、蛔虫、烫伤等。种子榨油后剩余的渣滓称“茶油粑”,也可解毒杀虫。工业价值
油茶种子和茶油是化工、轻工、食品、饲料工业产品等产业的优良原料。茶油可用于生产助剂和表面活性剂,制取油酸、硬脂酸、甘油等,制肥皂、機械润滑油、防锈油等各种工业产品。茶油天然温和,与皮肤的亲和力好,是优良的化妆品用基础油,可用于生产化妆水、洗发乳、卸妆油等各种各样的化妆、洗护用品。油茶壳可用于制备木糖醇、糠醛,生产活性炭及食用菌培养基。油茶种子榨油后残余的饼粕还能用于生产皂素、蛋白、饲料等。生态价值
油茶耐旱、耐贫瘠、长寿,利用周期可达百年,是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带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优良造林树种。油茶树不易着火,可用于栽植防火林带。油茶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还能吸收并抵抗光化学烟雾等有害污染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